2011 年的 12 月份,市場上出現了幾瓶名酒,分別是
- 輕井澤 (Karuizawa) 1981 建國百年紀念款,桶號 #6370
- 輕井澤 (Karuizawa) 1982,桶號 #2279
- 輕井澤 (Karuizawa) 1984,桶號 #2963
- 格蘭多納 (Glendronach) 1991,桶號 #1708
- 格蘭多納 (Glendronach) 1995,桶號 #3510
我喝得起嗎?我該買嗎?我為什麼要買?
心裏盤旋了一下,立刻就覺得這瓶 "格蘭多納 (Glendronach) 1991,桶號 #1708" 也是多餘的了。
回顧一年多來,老是在懊悔沒有把事情處理到最好。到底什麼是最好,為什麼總是要在事後才能知道?
每天喝酒,把注意力轉移到威士忌上,一有空就上網看人買酒、賣酒、以及名人的酒評。學是學到不少,但目的何在?
除了麻痺自己過度敏感的神經之外,當然還是期望有一天,有那麼一個剎那,忽然可以悠遊在威士忌的酒海之外。
不再不自主地強迫自己閱讀網路上的酒評,也不再不由自主地為了追逐威士忌而坐立難安。
這一切,就在拒絕了輕井澤之後展開。
在拒絕了輕井澤之後的某一天,這個網誌上有一位網友留言了。他提到:"難喝的老酒比好喝的年輕酒多的是;量少就貴,無關好不好喝"。
啊!是啊!一瓶瓶物價相符的酒,有必要苦苦地去追去求嗎?若是遇上物價不符的地雷,豈不更糟糕嗎?
誰能夠時時刻刻清楚地記得自己為什麼喝威士忌的初衷?
我的修練功課已經到達終點了嗎?
還是下一段旅程早已悄悄地展開?
後記:
這個月,其實我還是買了好幾瓶酒,除了格蘭多納 1991 之外,還買了酒精度 58.5% 的 Springbank 12 yo Cask Strength Batch #2,以及酒精度 61.3% 的 Caol Ila Natural Cask Strength,還有 20cl 瓶裝的 Glenfiddich 12 yo、37.5cl 瓶裝的 Jack Daniel's No.7 Tennessee Whisky。